2010年4月8日 星期四

觀光客的消費型態~本文取自http://blog.yam.com/bdfhiphopsch/article/23486540


















古川町的所作所為雖不為觀光開發,不為求財,只為讓居民安居樂業,結果卻吸引了無數的觀光客湧進,錢財滾滾而來。位於深山內陸,交通不便,一年五個月冰天雪地,一條因高度工業化而深受污染的河川從中流過,這樣的一個小鄉鎮,40年後的今天,卻成為舉世聞名的觀光勝地。這裡是古川町,位於日本歧阜縣飛驒山脈所圍繞的盆地中,從與世隔絕到觀光客不絕


古川町的所作所為雖不為觀光開發,不為求財,只為讓居民安居樂業,結果卻吸引了無數的觀光客湧進,錢財滾滾而來。 位於深山內陸,交通不便,一年五個月冰天雪地,一條因高度工業化而深受污染的河川從中流過,這樣的一個小鄉鎮,40年後的今天,卻成為舉世聞名的觀光勝地。 這裡是古川町,位於日本歧阜縣飛驒山脈所圍繞的盆地中,從與世隔絕到觀光客不絕,靠的是成功的社區營造以及地方行銷。 多次造訪古川町的聯廣集團名譽董事長賴東明認為,古川町的改造,在消費者導向的今天,採取的是完全相反的生產者導向策略,他們認為只要生產出好的產品,也就是「一個人們可以安居樂業的地方」,自然就會有市場存在。 「他們的目的很單純,就是要過更好的生活。」賴東明看古川町,以行銷的角度來看,用的是產品延壽的策略,把舊有的商品加以改良,「他們不是要創造新的東西來增添城市風采,而是改善原本的居住環境。」 不在製造消費,而在營造生活 而行銷的對象,是古川町16,000名居民。所有的改造計畫都以讓居民過得更好為目標,例如群策群力發起淨川運動,重新整頓污染嚴重的瀨戶川,地方人士出錢購買上千條鯉魚放養,將這條河川的清潔,變成全町人民的責任。又如訂有「景觀條例」,由町長頒發「設計精良獎」給房子蓋得最漂亮的居民,並在門上掛牌彰顯;如有人要修改房屋外觀,還需要左右鄰居同意,彼此配合。 賴東明認為,古川町有如一家成功的企業,以「人民嚮往居住的地方」為願景,將居民的心緊連在一起。 商品改造成功之後,又巧妙地運用行銷識別策略。趁著町外的荒城川大雨潰堤後整修,在堤外種植出上百公尺的櫻花道;而政府協調要在町旁開設高速公路時,古川町也提出交換條件,必須在路的兩旁都種植櫸木。現在,每到花開的季節,一經過櫻花道與櫸木道,就知道古川町快要到了。 古川町不做文宣,但廣告卻自己送上門。有位日本女作家愛極了古川町,專門為古川町寫了一本書,結果暢銷百萬本,許多日本人嚮往那種與世無爭的山居歲月,帶著書指名而來;NHK大河連續劇「櫻花」,更以古川町為背景,描述當地女子如何成長、出國念書,又回古川町教英文的故事。 古川町的所作所為雖不為觀光開發,不為求財,只為讓居民安居樂業,可以好好過生活,結果卻吸引了無數的觀光客湧進,錢財滾滾而來。 不同於一般觀光點的營造,古川町不是在「製造消費」,而是在「營造生活」,以當地的生活型態吸引他人。生活型態看似無形,卻是有具體的呈現,這是頂尖的地方行銷,能將有形的生產消費,轉變成為無形的生活價值。 讓風土民情水到渠成 反觀台灣,地方行銷似乎已成為一種全國運動,各鄉鎮競辦各式各樣的活動與節慶,但說穿了,卻是把地方當商品來賣,賺到錢比較重要。地方行銷,本質上應該是一種水到渠成的結果,因當地的風土民情、氣候、物產、人文、風俗習慣等交織而出,如果沒有突出於其他地方的差異,故事就應是另一個重點,而非拼湊要消費者埋單。 走訪台灣一鄉一鎮,宜蘭鴨賞、花蓮麻糬、台中太陽餅等早已耳熟能詳,地方特產(吃的)凌駕地方文化的情勢,讓特色產業競爭激烈,如果沒有做好市場區隔、創新研發等,往往只是一片廝殺慘烈的紅海。 相較於日本,光看便當就會發現,做為一地的縮影,食物不僅僅是食物而己,從外觀包裝上讓能讓人進到該城鎮的氛圍裡,絕不會用大量生產的廉價包材,還會寫上漂漂亮亮的名字,甚至請名家繪圖;便當裡,每一道菜口味及造型都很講究,而且用的是當地的食材,不會大家千篇一律都是排骨滷蛋;甚至附上的餐具、提袋,處處可以見到對傳統的用心和對大自然的敬重。 把行銷大師科特勒(Philip Kotler)發展國家品牌的概念移植到地方品牌,其實是一體適用的。地方需先有一個「傘」的概念或中心思想,例如一個地方的產業、人民個性、自然風光、歷史事件、創新、娛樂等,然後發展出動人的故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